绍唐 第70章 路在脚下

作者:诚书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7 22:07:15
最新网址:www.bqgcc.com

洪武元载,八月十日。

穿着一身轻便戎装的李亨跨上了一匹黑头白身的壮年马,据郭子仪所说,这匹马虽然看着不甚威风勇猛,但耐力好、气力足,实乃长途跋涉不可多得之佳品。

半个时辰前,李亨按照惯例在高台上发表了一番辞气慷慨的演讲,赢得了不少士兵的附和。

这当然是对李亨一月多来日日混在军营,和将士们打成了一片的回报。

于是从穿越过来茫然失措,到一步步地适应,再到认清自己的定位,将政事交由李泌,兵事交由郭子仪、李光弼。

此时此刻,李亨总算体会到一种“有所依靠”的感觉,也总算有了些微安定天下的信心。

三日前,带着由景城、河间约四千士兵和原靖难军两千多士兵合计六千多士兵的李光弼离开灵武,赶赴太原。

李亨知道,保卫太原的战斗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守卫战,不过他除了将登基后就立马召集工匠赶制出来的“秘密武器”交给李光弼、努力再多挤出一些兵力送入御营左军之外,也别无他法。

他只能相信李光弼,在临别前,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恳切地说道:

“大唐天下千千万百姓,十道三百余州府之地,就交由李卿替亨扛着了。”

等到那声“臣必不负殿下所托”在耳畔乍响的时候,李亨突然又有些释怀了,自己面前可是李光弼啊!

那个论平叛战功被毋庸置疑推为第一的李光弼,那个在战术上甚至比郭子仪还要强上一筹的李光弼,如果他都不能守下太原,李亨实在想不出来当世还有谁能做到。

更遑论,现在的情况比之历史上好上不少。

至少史思明还没开始扫荡河北,以颜真卿为首的唐军还坚守着不少的阵地,这也就意味着,去到太原的李光弼有着较为充裕的时间整顿城防。

就这么思索着,李亨在郭子仪、仆固怀恩、路嗣恭还有浑缄等御营中军将领的簇拥下走出回乐的城门。

在这里,已经小有雏形的百官在宰执裴冕的带领下整齐列队。

李亨坐在马上喊道:

“章甫、长源(李泌字),请上前来。”

待到两人走近,李亨也顺势翻身下马。

“章甫是尚处危难之时跟随,长源是倾力邀请之故交,两位皆是肱股之臣,是亨之左膀右臂。”

“亨离开之后,国家大事全权交由两位负责,更应一心为民,通力合作。”

“勿要让朕失望。”

迎着李亨灼灼的眼神,裴冕知道这话皇帝虽然是对两个人讲的,但实则是说给他听的。

于是连忙表态:

“臣一定全心投入到重振家国的事业当中去。”

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像三日前拍李光弼的肩膀一样,李亨也以同样的方式拍了拍李泌的肩膀。

“其实臣并不赞同陛下御驾亲征,相比御营中军与同罗部落的战斗,行在这里更需要陛下坐镇。”

在即将分别的最后时刻,李泌终于还是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吐露了出来——即使御驾亲征的构想是他最先提出来的。

“但我知道,即使我不提,最后陛下也会自己提出来。”

“有人说,陛下像太宗。我却觉得不然,陛下不像历朝历代任何一个帝皇,甚至把话说得再果决一些,陛下根本就不像个帝皇。”

“陛下更像个大家长,费力地想要把大唐这架马车拉上正轨。”

“所以,我想我或许应该试着相信。”

虽然这段话有些弯弯绕绕,甚至有些上下不接,但李亨还是神奇地领会了李泌的意思。

以李泌的才智,当然早就猜到李亨打定主意御驾亲征的原因就是想要积攒战功,而积攒战功当然是为了提高威望,提高威望的目的就是压倒远在蜀中另一位皇帝。

李泌虽然是诸葛武侯一般的人物,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超绝才能,但作为在儒家思想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传统士大夫,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所局限。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知道造成如今局面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这个皇帝,但他们依旧承认皇帝的合法地位。

要说过错,那只能是安禄山这个乱臣贼子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猪狗如不。

甚至或许像李亨这样赤裸裸地表示要同君父争权夺利的行为会更让士大夫难以接受也说不定。

就算是这样,李亨觉得自己也必须同李隆基争夺这个主导权。

因为在安禄山起兵知道占据洛阳、攻破潼关的这大约一年时间里,李隆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锐气已失,不再有当年之勇。

让这时候的他来平叛,说不得还没有历史上的唐肃宗做得好。

“先生肯相信亨,自是极好。”

李亨这么说道,

“亨不敢说做得能有多好,但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做。”

“这无关其他,只是为人之本分。”

李泌不再开口,只朝着李亨深深鞠了一躬。

在一旁默默听完了这一番对话的裴冕再一次认识到了皇帝对于尽早、尽快平叛的决心,更重新认识到了李泌的简在帝心。

等到对话停止,皇帝又要翻身上马,裴冕抢着禀告道:

“陛下,有一事还需您作决断。”

感觉到皇帝投过来的询问眼神,裴冕从袖袍中抽出一卷黄纸:

“今日早间,杜鸿渐杜中丞来到大都督府,将这份乞骸骨的上表交予我,让我代为转呈给陛下。”

李亨并不意外地接过那份奏表,只打开略略扫了几眼:“朕知道了,便由着他去吧。”

“那这御史中丞的位置?”

“便由李遵暂且替着,待朕回来,观其政绩再言其他。”

“是。”

交代完毕,在百官的齐声高喊中,李亨又重新跨上了马匹。

苍茫的号角声响起,御营中军的一万前锋率先出击,紧接着是包裹着李亨的两万多人中间部队,最后押送着重要粮草物资的后勤部队,这部分人数最多,足足四万有余。

不过其中能当战兵的只有千人,大部分是被征召过来的、没有经过训练的民夫。

伴随着李亨出征的除了主要的战将如郭子仪、仆固怀恩,还有组成皇帝亲卫队的由建宁郡王李倓率领的御前班直以及自请随队的起居舍人杨绾。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这都是目前李亨能拿得出的最好阵容了。

坐在马匹上,李亨看向一望无际的天边,长吐一口气,将心中的胆怯、踟蹰、犹豫……等等负面的情绪一吐而尽。

有什么好怕的?有什么需要怕的?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此去归来时,当为天下筑太平之基!

(本卷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