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队的助理教练,张卫平这场比赛心态很放松。
主教练钱澄海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放弃对阵美国的这场比赛,大部分主力都不会出场太长时间。
他随即将注意力放在了身穿40号球衣的美国球员身上,这个黑人大前锋的运动天赋肉眼可见。
虽然上个回合他被吹了进攻犯规,但是40号很快在防守端找回了场子。
男篮三传两导将球传到底角的张勇军三分出手,这家伙居然从内线一路追到三分线外完成了封盖。
而在下个进攻回合美国队的40号,面对宋立刚沉退在内线的选择张手就投,直接将优势再扩大两分,颇有张飞绣花的既视感。
……
随着比赛终场哨声响起,陈曦慢慢从场边站了起来。
最终美国队以106:58大比分战胜中国,这场比赛早在第二节中国队撤下主力就毫无悬念了。
所以汤普森给足了作为高中生的坎普充分的出场时间,他对坎普场上的表现相当满意。
要不是这孩子已经进入NBA,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招募到坎普。
陈曦赛后礼貌性地走过来和男篮替补席后面的杨伯镛打个招呼。
这时,一张熟悉的面庞出现在陈曦的眼前。
对于那个年代看球长大的孩子,张卫平的解说属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杨伯镛看着凑上来的张卫平顺手向陈曦介绍道:
“这是咱们国家队的助理教练,以前也是男篮的顶梁柱”
陈曦主动伸手和张卫平示意。
“我在美国就听过篮下魔术师的名号了”
双方简单介绍后,杨伯镛有事先走一步,陈曦则是饶有兴趣地和张卫平闲聊了几句。
“陈曦,我之前听钱老说过,有同胞在美国组建了一支职业球队,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陈曦早就习惯了拿年龄这话儿捧自己的说法,笑着应和了下来也开始一波商业互吹:
“张指导,杨司长说这次奥运会钱老就要退下去了”
“你作为钱老的得意门生这个位置非你莫属啊”
张卫平对此只是笑笑没有发言,将话题转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陈曦看的出来张卫平对美国那边的情况,尤其是篮球相关的行业很有兴趣,也就配合着讲了些。
最后才从交谈中得知,原来张卫平的妻子从1985年就出国,在芝加哥的大学里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陈曦恰好因为各种事情去过芝加哥不少次,又简单和他讲了讲当地的风土人情。
张卫平是BJ本地人士,出身名门为人爽利大气,和陈曦谈的相当投缘。
陈曦因此特意邀请对方一起吃个饭。
“张指导,晚上出去吃点夜宵,试一试韩式的烤肉拌饭”
“下次下次,马上就是最后一次小组赛了,这场和加拿大的比赛对排名很重要”
“赢则晋级八强,输则打排位赛”
听到张卫平的话陈曦点点头,那肯定还是以正事为主,随即开口道:
“好,那就提前预祝男篮胜利拿下,突破历史挺进前八”
……
美国男篮最后一场小组赛,对阵实力最弱的埃及,完全是一面倒的残忍屠杀。
汤普森大部分时间将罗宾逊放在了板凳上,让更年轻的曼宁和坎普组成内线,两头飞天遁地的野兽轮流肆虐了埃及的篮筐。
最终比分定格在102:35,陈曦估计这分差在奥运会历史上也算数得上号的。
陈曦这场比赛没有随着美国队一起退场,一直等到了下一场中国队对加拿大的比赛。
这场比赛打的异常焦灼,男篮为了加快节奏,直接用大前锋宋立刚镇守内线。
整场全队不知疲倦地奔跑,和加拿大交替领先,终场前最后7秒双方打成93平。
就在陈曦以为要进入加时的时候,加拿大后卫帕斯克利天外飞仙投中一记超远三分,直接杀死了比赛。
这一记三分让中国队晋级八强的希望破灭。
此役张勇军全场拼了40分钟打光了子弹,三分球十投八中拿下了全场最高的34分。
考虑到中国队输球的情况,陈曦改变主意没有向着张卫平发出邀请。
再往后想要凑到一起吃顿饭可不容易。
当然这只是他此刻的想法。
美国队四分之决赛的对手是波多黎各,面对中美洲的小老弟美国队以94:57击败对手晋级半决赛。
而他们半决赛的对手则是苏联,这场广受期待的美苏大战提前上演。
美国队继续维持了原来的首发。
而苏联这边的首发中锋是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萨博尼斯。
当他上场和罗宾逊站在一起的时候,陈曦明显感觉他比罗宾逊壮了一圈,从身高、肩宽、厚度全方位包围了海军上将。
后卫线则由沙鲁纳斯·马修利奥尼斯和提特·索克组成,两人都有着不错的投射能力和传球功底。
大前锋是亚历山大·沃尔科夫,作为一个空间型技术内线,他既能远投又能和萨博尼斯形成高低位联动。
陈曦坐在场边和锡伯杜谈论着场上的比赛。
锡伯杜非常认可汤普森侵略性强的防守战略。
“美国队有罗宾逊和曼宁,他们是两个非常灵活的大个子,能随时和外线的防守者形成夹击造成失误,这会让对方根本没有出手机会”
陈曦则有不同的想法,诚然这套战略面对同样以外线投射为主的中国队,造成了很多失误和反击得分。
但是这支苏联队相比纯粹走小而灵的中国队,又多了一些不同的套路。
“汤姆,你要注意,苏联队场上有两个大个子,他们都习惯了掩护策应的工作”
比赛一开始,美国队率先拿出自己熟悉的局部夹击。
第一个回合马修利奥尼斯在底角接球后,负责防守的马尔利就和底线过来的曼宁形成了夹击。
不过马修利奥尼斯显然对此早有预料,他直接跳起来将球传给提到罚球线附近的萨博尼斯。
罗宾逊考虑到萨博尼斯的中投威胁稍稍上提,萨博尼斯就已经内传内给到低位的沃尔科夫。
曼宁从底线迅速往回跑开始复位,但沃尔科夫还是先一步将球踉跄放进篮筐。
美国队的进攻回合则遇见了初具雏形的3-2联防。
萨博尼斯像一堵墙镇守在内线,两个后卫集中在弧顶两侧,锋线球员游走在侧翼随时准备上提。
虽然两边的防守都会形成局部多防少,但是其实目标完全不相同。
美国队的局部夹击以造成失误打反击为目标因此更加激进。
苏联则是相对收缩通过局部人数优势防止突破,抹平美国球员的个人能力和身体优势。